山東沂蒙精神研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5051451號
網站標識碼:3701000001 魯ICP備:05041920 魯公網安備:37010202001191號
技術支持:大眾報業集團大眾網 技術服務熱線:400-690-7927
來源::大眾日報發布時間:2018-12-21
■編者按 12月16日,山東省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感動山東人物和最具影響力的事件正式發布,讓人們重溫齊魯大地上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回望歷史,鑒往知來。本報今起推出系列報道,挖掘展示這些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中積淀的精神養分,解讀“感動密碼”,激勵全省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對標先進、奮勇爭先,在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征程上奮力前行。
□ 本報記者 趙琳
走邊關,上海島,下基層。她有2000多個“兵兒子”,她300多次走訪部隊,送去6萬多雙鞋墊、600多噸水餃,行程超過17萬公里,累計捐款捐物達1000多萬元……這一連串堪稱“奇跡”的數字,由“沂蒙新紅嫂”、山東朱老大食品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總經理朱呈镕創造。
最后一碗米做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革命戰爭年代,成千上萬的“沂蒙紅嫂”參軍參戰,擁軍支前,成為沂蒙精神的重要標志。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一大批“沂蒙新紅嫂”涌現出來,她們發揚傳統,開展擁軍活動,譜寫出新時期軍民魚水情深的時代新篇。
誕生于沂蒙老區、發展于齊魯大地的沂蒙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的紅色血脈,也是山東省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感動山東人物共同的精神底色?!八榻蝗?、生死與共”的本質和內涵,深刻揭示了黨同人民、軍隊與老百姓同心同向、血肉相連的關系,回答了如何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永遠充滿生機與活力這一時代命題。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時強調,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對我們今天抓黨的建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作用;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
齊魯大地上,沂蒙精神深入基層、深入人心,化為改革創新、干事創業、開拓奮進的強大力量,推動全省各項事業發展,共同創造幸福美好生活。
沂蒙精神中,革命理想始終是支柱和靈魂。
沒有手,卻把山村裝點得花果飄香;沒有腳,卻帶領鄉親們走出一條幸福路。在沂源縣張家泉村,從戰場上浴血歸來的朱彥夫,用殘缺的身體擔起村黨支部書記的重擔,用無手的雙臂拉著鄉親的手,劈山修田,棚溝造地。25年后,他又捧出飽蘸激情的生命之作《極限人生》《男兒無悔》,用“極限人生”詮釋了共產黨人的浩然正氣。
最多時曾達13341人,目前健在的還有519人——紅色熱土莒縣,多年來存在著一個數量龐大、默默無聞的群體“農村建國前老黨員”。他們始終堅持黨員標準和黨性追求,從不居功自傲、從不計較個人利益得失、從不向組織伸手,戰爭年代出生入死為革命,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不遺余力搞建設,改革開放時期不忘初心、積極發揮余熱。
在沂蒙精神中,忠誠擔當、無私奉獻交匯交融、渾然一體。
從聊城到西藏,從海右到高原,孔繁森用兩次進藏、扎根藏區、致力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行動,書寫了什么是共產黨員什么是領導干部的忠誠擔當。1992年,他到“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地區任地委書記,帶領當地干部群眾實現地區國民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37.5%,自己卻在考察工作時因車禍殉職,年僅50歲。
“鄉村振興的領頭雁”,臨沂市蘭陵縣卞莊街道代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傳喜,團結帶領全村黨員干部群眾艱苦創業,將一個村集體負債380多萬元的貧窮落后村,發展成為全村各業總產值26億元、
集體經營性收入1.1億元、村民年人均純收入6.5萬元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領頭羊”。
沂蒙精神蘊含創新創造的因子,刻印著山東人自古就有的敢闖新路的傳統。
1976年,劉運庫被選為兗州市王因鎮沙河村黨支部書記。在任期間,他大膽嘗試,探索村級民主議事和民主決策制度,村里建立“村民議政委員會”,集體事務、大事難事,都拿到議事會上討論, 決策過程透明,村民擁護。
曾任萊西縣委組織部副部長的周明金,積極探索村黨支部領導下的“村級組織、民主政治、社會服務”三個方面的配套建設,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促進了農村改革發展,鞏固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偨Y形成的萊西村級組織建設經驗雛形,被發展提升為“萊西經驗”,1990年由中組部向全國推廣。
“中國冬暖式蔬菜大棚之父”,壽光市孫家集街道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高級農藝師王樂義,1978年上任之初,就大膽調整村里的種植結構,引進新品種,發展果園,被省農業廳評為果樹樣板園。1989年,三元朱村研制成功冬暖式蔬菜大棚,畝產效益高達3萬多元,為全國乃至世界的蔬菜生產發展作出了貢獻。
黨要實現堅強有力的領導,關鍵在于自身過硬。
王伯祥擔任壽光縣委副書記、書記8年,全力扶持推廣冬暖式蔬菜大棚,發展蔬菜批發市場,突破壽北,讓荒灘變糧倉,而自己卻一直住在建于20世紀50年代的平房里。1991年卸任搬家時,全部家當只裝了一輛小卡車,讓前來送行的干部群眾感動不已。
新時代沂蒙精神的典型代表趙志全,用27年時間把一個瀕臨倒閉的校辦工廠發展成凈資產近百億元的大型制藥集團。他擬定的繼任者都是共事多年的老部下,惟獨沒有妻女。威海市塔山社區殷樹山、劉彩鳳夫婦,生前收入穩定卻一直粗茶淡飯,累計捐資捐物總數達百萬余元……他們的所作所為,充分展現了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的思想品質、無私奉獻的人格魅力。
優良黨風凝聚起黨心民心。在這片土地上,沂蒙紅嫂、沂蒙新紅嫂、愛國擁軍先進模范層出不窮,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上世紀80年代,梁山縣普通農民韓素云鼓勵剛和自己定親的倪效武參軍,而她毅然承擔起照顧倪效武家祖孫三代9口人的責任;她愛國擁軍的模范事跡,在全國廣為傳揚。沂南縣蒲汪鎮李家莊村李秀蓮放棄保送學習機會,嫁給家庭困難、在部隊服役的范遵訓,多年后又把小兒子送到西藏邊防部隊服役;如今她擔任沂蒙紅嫂協會名譽會長,繼續擁軍優屬?!耙拭赡赣H”王換于的孫女于愛梅,擔任省黨性教育基地沂南教學點義務宣講員,8年來為全國觀眾作革命傳統教育報告3000多場,80萬人次聽課。
一代代齊魯兒女,無論身在何方、身處何時,始終牢記黨的光輝歷史,自覺踐行初心使命,讓“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這一沂蒙精神的特質,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