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沂蒙精神研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5051451號
網站標識碼:3701000001 魯ICP備:05041920 魯公網安備:37010202001191號
技術支持:大眾報業集團大眾網 技術服務熱線:400-690-7927
來源::新華社發布時間:2019-04-12
原標題:清明話歷史:致敬紅嫂 傳承沂蒙精神之魂
戰火紛飛的年代,沂蒙大地上有這樣一群女性,她們送親人上前線,用乳汁救護傷員,無私養育革命后代,她們用柔弱的肩膀頂起了革命的半邊天——她們,就是沂蒙紅嫂。
重新踏上這片曾飽受戰火的土地,追尋“紅嫂”足跡,愛黨愛軍、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的“紅嫂”精神在沂蒙山水間歷久彌新,熠熠生輝。
“蒙山高,沂水長,好紅嫂,永難忘”。戰爭年代,冒著生命危險無私創辦戰時托兒所,養育革命后代……電視連續劇《沂蒙》中于寶珍的原型王換于被譽為“沂蒙母親”,她的故事感動著幾代人。
“俺是俺婆婆領上愛黨擁軍路的”。王換于的兒媳張淑貞,也隨之踏上了愛軍擁軍之路,一走就是一生。
張淑貞:“(那些孩子)不都是國家的后代嘛,不是革命的后代嘛,他(們)爸和媽出去了(參加革命),我就說咱自己的孩子吃點粗(糧)的,那個(革命后代)吃得細點,把孩子養起來,別讓什么了(別讓孩子受苦),叫人家爸人家媽放著心呀,咱完成任務了不就好了嘛?!?/p>
一襲布衣、滿頭銀發,讓人很難想象,鏡頭里端坐在沙發上的瘦小身軀,在70多年前是如何做出那些艱難抉擇——為了照看革命后代,她們把自家剛出生的孩子放到一邊吃糊糊湯,把奶水喂給年齡小、體質差的托兒所孩子。
張淑貞于193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生活在臨沂市沂南縣馬牧池鄉東辛莊,是沂蒙紅嫂中黨齡最長、年齡最大的一位。2018年12月20日凌晨6點,沂蒙紅嫂張淑貞因病逝世,享年104歲。
于愛梅:“俺娘是19號從醫院里出的院,到家里差不多得快6點了吧,吃了點飯,她就到了這個房間里,把我叫過來,說你把那個盒拿來,我就把那個盒給她拿出來,在那個首飾盒里有三枚黨徽,就把其中一枚一直攥在手里,同時還跟我說,我80年的黨齡了,別給我掛(耽誤)了,我得把我剩下的那些錢作為黨費交上,是她這一生的積蓄18939.8元,我們按照她的意愿,就交給了組織部,作為黨費交上了,到了第二天早上6點她走(離世)的,光看她手里好像握著拳頭,手里(好像)有什么東西,我敞開一看,還是一枚黨徽,一直攥在手里?!?/p>
戰火過去70多年,老“紅嫂”芳蹤漸遠,新“紅嫂”接過她們手中的接力棒,愛黨愛軍、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的“紅嫂”精神,在沂蒙薪火相傳。如今,張淑貞的女兒于愛梅也接過了母親的衣缽,在新時期傳承、展示著“紅嫂精神”。
于愛梅:“這些年來,我總感覺一離崗的時候,就是說也沒有多少事兒了,但是也不能光拿著工資(不干活),好像等吃等喝的,沒有價值,沒有意義,應該為社會做點什么事兒,前幾年就是因為母親的這個(愛黨擁軍)影響,因為她對部隊感情特深,所以當時我也走上了擁軍擁屬的道路,我也知道當年八路軍,包括紅嫂、老黨員,他們在戰爭年代付出了很多,沂蒙精神這一塊,黨和人民那時候的關系是什么關系?(是)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關系,他們相互都是愛黨愛軍、開拓奉獻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那種精神,所以這個沂蒙精神應該在全國范圍內真正地發揚光大?!?/p>
已經退休的于愛梅擔任起沂蒙紅嫂紀念館義務講解員,多年來為全國各地的黨員、干部和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報告700多場。
于愛梅說,今后,她還要繼續擴大沂蒙精神的宣傳面,讓更多人能聽到沂蒙紅嫂的故事,讓沂蒙紅嫂精神代代相傳。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沂蒙精神也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紅嫂是沂蒙特殊的印記,沂蒙紅嫂精神向我們展示了無窮的群眾力量。新時期,沂蒙紅嫂精神依然煥發著不朽的榮光,激勵沂蒙人民勠力向前,為沂蒙老區未來的發展注入不竭的精神動力。